English

在MoMA看电影

2000-11-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玉力 丰强 我有话说

MoMA,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英文全称的字头缩写,就是简称。熟悉它的人叫惯了,懒得说全名MuseumofMod?ernArt。MoMA,在了解现当代艺术的人群中,声名显赫如雷贯耳,但要以为那里整天都飘着香水脂粉气是有钱人的去处,或尽是长头发奇装异服先锋艺术家在那里碰头,就诧异了。MoMA早已是很世俗的地方。

怎么个世俗法?

它是艺术博物馆,同时更像商场、咖啡馆、餐馆、课外学习小组、老年人活动站、购物中心、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和一个时不时闹劳资纠纷的公司的混合物。如果来纽约观光逗留三两天,把这儿当作一站走马观花,看见的主要是光明面。艺术收藏部分,特别是二十世纪美国作品,十分权威。时候长了,才会发现更多的细节更多的热闹。除了上述的项目,这个混合物还是电影院。地下一层有座二百多人的小放映厅,视线升起比较大,感觉舒服。地下二层有座近千人的大放映厅,坡度小音响效果一般,特别是放着放着电影,能听见不远处地铁隧道里过地铁的声音,不明显但能听见。这一大一小两处放映厅,一星期开馆六天,每天少则四场多则八场,有计划有组织地播放博物馆收藏的各种影视作品,很丰富。

每次去都能看见一些老客,男性居多。各个年龄段都有,老人居多。这艺术殿堂,兼有老人活动站的功能。如果只为看个大概齐,对偏的,个色的艺术片不感兴趣,到外边租借录像带回家看也挺好,但到影院看电影,看的不只是电影。

老人中间有衣着整洁神态悠闲的,有急急忙忙大包小包资料边看边作记录的,也许是作家评论家记者也许就是自己找乐,有进来就是为找个地方睡觉的,有头脸不洗浑身臭味的无家可归的。这里冬暖夏凉,没人干扰,是做白日梦的好地方。

老客和偶尔的观众一进场,立时就显出不同。老客一般都有久经考验的固定位置,观察老客性格和他们彼此的关系,看他们选座就能知道一二,谁近视谁远视一目了然,谁坐边上靠走道谁坐中间谁脾气急谁心境平和能分出经纬,谁爱说话活泼开朗谁面无表情老死不相往来喜欢独闷儿都大致有个谱,谁爱吃零食爱搞小动作爱随情节起伏发出模糊不清写不成字的感叹喉音,谁无论看什么都表面上无动于衷连脑袋都不动一下,这些琐碎细节要不注意,你在这里看电影可能会遇上小麻烦,尤其是前半场老客集中的地方。

生人进场往往不知深浅,只管抻着脖子奔自己中意的位置挤,挤进去刚落座,便发觉味道不对。碰上那种正谈着的潜在的小俩口儿,屁股刚着座马上你看我我看你,什么味儿?别看我,我又没吃葱蒜,不是葱蒜,像厕所,像化粪池,也都不像,比所有这些味都复杂。不出几秒钟就能分析出来味道来源何在,有果断的起身换座,有脸皮薄的尽量忍着。也有忍到灯暗开演时实在忍不下去的,因为此刻,芳邻可能开始鼾声大作。碰上这种事,老客一般纹丝不动,都能估计出来大概是谁又睡着了。不常来的便非常惊讶,嘘,请醒一醒。没反应。嗨,嘿说你呢,要睡到别处睡去!到这里来的老人,其实比马路上的闲人要文气得多,很少吵嚷无理取闹,被人叫醒略示歉意,哈喇子弄得前襟和扶手上哪哪儿都是,直起腰冲银幕瞪着眼,其实很难保证不过两分钟又沉沉睡去。不常来的观众不知道,这里也是日托的养老院。

这些老客大概都有过年轻力壮争强好胜的年月,但如今孤身一人无所事事就顾不得那许多了。在这样的大都会,谁认识谁呀?十多年下来,总有些小经验,到那里看电影,有些座即使位置好又没人也一般不去。

戏剧性场面不光银幕上有,下面也可能有。一日,看到半截儿听到一声类似咳痰的声音,然后见一人摸黑走了出去。随后全场大亮电影暂停,我们还纳闷儿,怎么跟以前在国内看大院电影还带跑片的,原来是出去报信那人身边一位观众不省人事了。工作人员进来,保安人员进来,有大夫没有?站起三个人走过来。看来场内至少有三位学医的。三人围拢来看看,小声商量几句,还没决定怎么动作,警察和急诊救护的来了,慢慢放平搁到担架上,手电筒照眼球摸脖子腕子心口,插上各种管子绑上各种胶带,一通手忙脚乱又有条不紊之后,抬起来出场走人。这半晌,场内观众都安静地坐着没动也没大声喧哗,事情让懂路子的专业人员去干,没人围观碍事。人走了,关灯继续演电影。

就是举办名导演大明星的作品回顾展,也很少见到水泄不通的混乱局面,跟其它搞商业放映的地方很不一样。有时候曾经的国际大明星顶着追光灯入场,围拢去要签名合影说肉麻颂词的撑死十来个人。话虽这么说,掌声是肯定有,不仅在有导演演员在场的时候,差不多每部片子结束时都会获得掌声,这帮观众很专业,欣赏好作品,但不乱捧角儿。也许让人觉得纽约这儿人太冷,应该说是这样。有一回一位很有名气的导演,开演前十分谦恭地讲几句话,然后陪大家看完全片,当然全获得掌声。等灯亮散场时,这位导演一边随人流往外走,一边左右顾盼面带亲切的笑容,那是一种鼓励欢迎式的笑容,怕谁想祝贺又不好意思。但是根本没人说话,对你的活儿欣赏,并不一定对你这人就比对别人更重视,地面上自以为是的人多了去了,照顾不过来。套北京诞生的词,这儿的人牛逼大了,套港台从外国进口又转手到大陆的词,都酷毙了。多大的明星,到这会儿就是跟大伙一起往场外走,没有前呼后拥的混乱场面。

十多年下来,我们在这里看的片子,从最早的无声短片到最近的收藏以至每年评选的电视广告佳作,大概有一千多场。如果周末去一次,一次看两部片子,日积月累地算下来,这个数便一点儿都不吓人。中国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的至少会吟诗,我们的电影知识很大部分是从这里学来的。从手摇到电脑,你顺序地回顾百年来的电影,就会觉得变化仿佛很大其实很小。前人早总结过,电影的乐趣就是观看的乐趣。看电影是观看的一部分,看周围看电影的人也是一部分。

在无声片的年月,经常要有伴奏。刚到纽约时我们如饥似渴,从早年默片补起,这时便有一位钢琴师在台前银幕下伴奏,他对情节和节奏了然于胸,是老油子,把那些老旋律连接得天衣无缝,轻重缓急过渡高潮全都合拍。每逢此景,结束时的鼓掌就有一半儿是冲他老人家去的。他便起身鞠躬还礼,如同经过一场独奏会,是很辛苦的事。后来我们看的片推到当代,便很久没再见到他,记得他叫斯都尔特,全名忘了。两年前圣诞节期间在一个大商场中庭,见到他在那里现场配乐,周围人来人往,没人注意欣赏音乐,他也显些老态,弹的有一搭无一搭对付事儿。时间过得快,在MoMA看电影,说来一晃十年了。MoMA,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英文全称的字头缩写,就是简称。熟悉它的人叫惯了,懒得说全名MuseumofMod?ernArt。MoMA,在了解现当代艺术的人群中,声名显赫如雷贯耳,但要以为那里整天都飘着香水脂粉气是有钱人的去处,或尽是长头发奇装异服先锋艺术家在那里碰头,就诧异了。MoMA早已是很世俗的地方。

怎么个世俗法?

它是艺术博物馆,同时更像商场、咖啡馆、餐馆、课外学习小组、老年人活动站、购物中心、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和一个时不时闹劳资纠纷的公司的混合物。如果来纽约观光逗留三两天,把这儿当作一站走马观花,看见的主要是光明面。艺术收藏部分,特别是二十世纪美国作品,十分权威。时候长了,才会发现更多的细节更多的热闹。除了上述的项目,这个混合物还是电影院。地下一层有座二百多人的小放映厅,视线升起比较大,感觉舒服。地下二层有座近千人的大放映厅,坡度小音响效果一般,特别是放着放着电影,能听见不远处地铁隧道里过地铁的声音,不明显但能听见。这一大一小两处放映厅,一星期开馆六天,每天少则四场多则八场,有计划有组织地播放博物馆收藏的各种影视作品,很丰富。

每次去都能看见一些老客,男性居多。各个年龄段都有,老人居多。这艺术殿堂,兼有老人活动站的功能。如果只为看个大概齐,对偏的,个色的艺术片不感兴趣,到外边租借录像带回家看也挺好,但到影院看电影,看的不只是电影。

老人中间有衣着整洁神态悠闲的,有急急忙忙大包小包资料边看边作记录的,也许是作家评论家记者也许就是自己找乐,有进来就是为找个地方睡觉的,有头脸不洗浑身臭味的无家可归的。这里冬暖夏凉,没人干扰,是做白日梦的好地方。

老客和偶尔的观众一进场,立时就显出不同。老客一般都有久经考验的固定位置,观察老客性格和他们彼此的关系,看他们选座就能知道一二,谁近视谁远视一目了然,谁坐边上靠走道谁坐中间谁脾气急谁心境平和能分出经纬,谁爱说话活泼开朗谁面无表情老死不相往来喜欢独闷儿都大致有个谱,谁爱吃零食爱搞小动作爱随情节起伏发出模糊不清写不成字的感叹喉音,谁无论看什么都表面上无动于衷连脑袋都不动一下,这些琐碎细节要不注意,你在这里看电影可能会遇上小麻烦,尤其是前半场老客集中的地方。

生人进场往往不知深浅,只管抻着脖子奔自己中意的位置挤,挤进去刚落座,便发觉味道不对。碰上那种正谈着的潜在的小俩口儿,屁股刚着座马上你看我我看你,什么味儿?别看我,我又没吃葱蒜,不是葱蒜,像厕所,像化粪池,也都不像,比所有这些味都复杂。不出几秒钟就能分析出来味道来源何在,有果断的起身换座,有脸皮薄的尽量忍着。也有忍到灯暗开演时实在忍不下去的,因为此刻,芳邻可能开始鼾声大作。碰上这种事,老客一般纹丝不动,都能估计出来大概是谁又睡着了。不常来的便非常惊讶,嘘,请醒一醒。没反应。嗨,嘿说你呢,要睡到别处睡去!到这里来的老人,其实比马路上的闲人要文气得多,很少吵嚷无理取闹,被人叫醒略示歉意,哈喇子弄得前襟和扶手上哪哪儿都是,直起腰冲银幕瞪着眼,其实很难保证不过两分钟又沉沉睡去。不常来的观众不知道,这里也是日托的养老院。

这些老客大概都有过年轻力壮争强好胜的年月,但如今孤身一人无所事事就顾不得那许多了。在这样的大都会,谁认识谁呀?十多年下来,总有些小经验,到那里看电影,有些座即使位置好又没人也一般不去。

戏剧性场面不光银幕上有,下面也可能有。一日,看到半截儿听到一声类似咳痰的声音,然后见一人摸黑走了出去。随后全场大亮电影暂停,我们还纳闷儿,怎么跟以前在国内看大院电影还带跑片的,原来是出去报信那人身边一位观众不省人事了。工作人员进来,保安人员进来,有大夫没有?站起三个人走过来。看来场内至少有三位学医的。三人围拢来看看,小声商量几句,还没决定怎么动作,警察和急诊救护的来了,慢慢放平搁到担架上,手电筒照眼球摸脖子腕子心口,插上各种管子绑上各种胶带,一通手忙脚乱又有条不紊之后,抬起来出场走人。这半晌,场内观众都安静地坐着没动也没大声喧哗,事情让懂路子的专业人员去干,没人围观碍事。人走了,关灯继续演电影。

就是举办名导演大明星的作品回顾展,也很少见到水泄不通的混乱局面,跟其它搞商业放映的地方很不一样。有时候曾经的国际大明星顶着追光灯入场,围拢去要签名合影说肉麻颂词的撑死十来个人。话虽这么说,掌声是肯定有,不仅在有导演演员在场的时候,差不多每部片子结束时都会获得掌声,这帮观众很专业,欣赏好作品,但不乱捧角儿。也许让人觉得纽约这儿人太冷,应该说是这样。有一回一位很有名气的导演,开演前十分谦恭地讲几句话,然后陪大家看完全片,当然全获得掌声。等灯亮散场时,这位导演一边随人流往外走,一边左右顾盼面带亲切的笑容,那是一种鼓励欢迎式的笑容,怕谁想祝贺又不好意思。但是根本没人说话,对你的活儿欣赏,并不一定对你这人就比对别人更重视,地面上自以为是的人多了去了,照顾不过来。套北京诞生的词,这儿的人牛逼大了,套港台从外国进口又转手到大陆的词,都酷毙了。多大的明星,到这会儿就是跟大伙一起往场外走,没有前呼后拥的混乱场面。

十多年下来,我们在这里看的片子,从最早的无声短片到最近的收藏以至每年评选的电视广告佳作,大概有一千多场。如果周末去一次,一次看两部片子,日积月累地算下来,这个数便一点儿都不吓人。中国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的至少会吟诗,我们的电影知识很大部分是从这里学来的。从手摇到电脑,你顺序地回顾百年来的电影,就会觉得变化仿佛很大其实很小。前人早总结过,电影的乐趣就是观看的乐趣。看电影是观看的一部分,看周围看电影的人也是一部分。

在无声片的年月,经常要有伴奏。刚到纽约时我们如饥似渴,从早年默片补起,这时便有一位钢琴师在台前银幕下伴奏,他对情节和节奏了然于胸,是老油子,把那些老旋律连接得天衣无缝,轻重缓急过渡高潮全都合拍。每逢此景,结束时的鼓掌就有一半儿是冲他老人家去的。他便起身鞠躬还礼,如同经过一场独奏会,是很辛苦的事。后来我们看的片推到当代,便很久没再见到他,记得他叫斯都尔特,全名忘了。两年前圣诞节期间在一个大商场中庭,见到他在那里现场配乐,周围人来人往,没人注意欣赏音乐,他也显些老态,弹的有一搭无一搭对付事儿。时间过得快,在MoMA看电影,说来一晃十年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